全面深化改革可以兼顾增长
全面深化改革可以兼顾增长🤍《全面深化改革可以兼顾增长》😆以共产党员、值班站长贾青青为代表的33名高铁客运员组成的“头雁”党员突击队,平均每天要接10多趟高铁动车、转运500多箱医疗物资,最多的一天接车22趟。
毋庸讳言,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意义重大,难度亦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少数民族多半聚居在边疆地区,山水迢迢、交通不便,阻碍了其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许多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用本民族的语言写成,代表了本民族的观念与信仰,如果对于该民族了解不够,那么很难读懂其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这造成了不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传或受到严重破坏。,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来看,寻求人类共同利益的本质,就是为实现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而构建的共同体。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充斥着不同国家、民族以及国家集团之间为了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战争,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20世纪就爆发了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这一历史的背后就是一种习惯性认知,即在国际社会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攫取国际权力是最直接的做法。单极世界意味着国际权力掌握在一个国家或者少数几个国家组成的一个集团手里。这就决定了国际权力的排他性,与其对应的必然是一种排他性的利益观。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多极化世界则以追求共同价值为目标,倡导利益共享理念,在共享中实现共赢,在共赢中实现发展。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对应着一种全新的国际权力观。有了共同利益,就不难寻求到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决定共同价值。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多极化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推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条件。
总之,在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时,准确理解这种“变”与“不变”的唯物辩证法至关重要。,从“永远在路上”来准确理解和牢牢把握这个命题的时间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准确概括,也是十九大报告立论的重要依据,是贯穿报告全篇的一条重要主线。有了新时代这个政治论断,由此而来有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有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有了新时代分“两个1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有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等等。可以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系列重大政治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政策举措,都建立在这一重大政治论断、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时代坐标。,张兆垠:恩格斯曾经指出:“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就造成一个新的力量”。军民融合发展是世界大势,也是强国强军的必由之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在审现状、辨方位、察理据、究得失、探趋势、明路向中稳步前行。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一是未来20年,我国将加速实现由大向强发展;二是世界格局正发生结构性的重大转变,综合国力竞争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全面展开;三是科技革命及由此引发的军事革命和产业革命正日益重塑生产力与战斗力要素。这三大趋势,将带来世界战略格局的根本性改变。纵观人类发展史,大国战略博弈的结局,往往与其军民融合发展的深度与质量有直接的关联。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梦强军梦能否实现,很重要的因素取决于我们对军民融合战略理解的深度、贯彻的力度和落实的程度。
当好政策沟通的试验田。发挥制度创新高地优势,争取先行先试更多“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政策。积极对接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口岸开展数据互联互通试点。建设“一带一路”技术贸易措施企业服务中心,推动与沿线国家在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和计量标准层面开展多双边合作,实现“一个标准、一张证书、区域通行”,帮助企业跨过技术贸易壁垒。,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基于国际经济发展周期变化的科学判断。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进入以长期结构性调整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减速期、贸易发展低迷期,导致我国出口需求增速明显放缓。伴随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外部需求萎缩将成为常态,进而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增长动力更多放在创新驱动和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上来,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具体化为“小康之家”,并称之为“中国式的现代化”。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正式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相应地,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在沿用四个现代化即侧重于物质文明的同时,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邓小平提出的“小康”设想具体化,即“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在邓小平的设想中,小康社会这一“中国式的现代化”,只是中国由温饱型社会向现代化过渡的一个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又构想了现代化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构想随后被写进党的十三大报告之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目标。这样,现代化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为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方面的目标。至2000年,“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提前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中华文明史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深入融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创新发展的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一定体现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一定是在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这也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创新发展。
【編輯:杨家豪】
相关新闻
- 程恩富:从经济学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3-05-31 05:33
- 防止“造城运动”,推进“人的城镇化” 2023-05-31 06:16
- 2015年经济工作有哪些亮点和新变化 2023-05-31 06:00
- 产权社会化是国企全面深化改革应有之义 2023-05-31 05:36
- 美国制造业带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2023-05-31 05:47
相关新发布
- “开放、改革、管理”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 2023-05-31 06:03
- 跨越“五大陷阱”取决于改革创新 2023-05-31 05:21
- 中国楼市拐点论过于悲观 2023-05-31 06:02
-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导向 2023-05-31 05:54
- 中国改革世界预期之三:让中国城镇化少交“学费” 2023-05-31 05:40